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工作 / 正文

“扣好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第一粒扣子”主题征文作品选登(2022级学科教学<语文>)

发布时间: 2022-09-27      点击量: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2022级学科教学(语文) 李珊珊

如果过往的学习生活用一句诗来概括,可以用大诗人李白的那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一种得意、一种踌躇满志,是少年时期的酣畅淋漓;通过本科四年的学习与沉淀,我们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与人生规划,待人接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褪去了些许盲目的自信,多了一份自知与自省。或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感慨,或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更多的也掺杂了一种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人生价值的追求。金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不仅是庄稼有了收成,果树结出了累累硕果,人们的心灵也迎来了大丰收。经过去年严冬的历练,换得了一丝属于自己的曙光,2022级研究生入学教育如约而至,通过几天的入学教育,受益匪浅。从研究生的读书与治学、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异同、论文写作等学术讲座到传染病的预防与防治、爱国爱校等研究生的生活教育,让我们对接下来两年的研究生生活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也为即将入学的我们能尽快适应新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场场的报告、一场场的讲座,我们感受到的是学校的温度、老师们的用心,为即将踏上新征程的我们点亮了前行的明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研究生生活与本科不同,本科知识在于广而博,注重知识体系,知识的延伸及创新;研究生则在于细而精,重在科学研究,摆事实、讲道理。如此看来,研究生的学习是更深、更难。所以较于本科的学习,我们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做到首先从思想上入研。身份的转变,随之也会出现各种情况的变化,是挑战,更是机遇。“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就是表明此道理。但不管是本科生活还是研究生生活,乃至于日后的工作生活,有一件事应该是持续进行的。那便是:读书。

俞敏洪老师说过:“你未来生活想要有真正的后期爆发的长久力量,不读书是不行的。读书给你带来三样东西:情怀、胸怀、气质。而一个人的情怀、胸怀和气质,是长远把事情做下去的最好的三个动力。”何为情怀?是对于世界的美好和丑恶的理解能力,能欣赏美好,也能原谅丑恶;何为胸怀?纳天下思想进入头脑,并且转化为自己的智慧,理解世界发展的各种现象,并且有助于改变其中的丑恶,善扬自己中间的美好。何为气质?一个人的气质来自于智慧、知识、经验、才能、交往等的全部集合,慢慢转化为内在气质的一部分。作为研究生的我们,读书与治学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勤于读书,才能打牢治学的根基,才能汲取书本中的有利思想,发现新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把读书当作首要任务,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去,它将给予我们前行道路上源源不断的力量。

从古至今,对于读书作用的理解是一以贯之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步入新世纪,语文教育承担了大部分读书的重任,因此语文科目被称为基础育人学科。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论集》中指出:学生须能以读书,须能以作文,故设语文课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样,他们就能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语文教育改革逐步展开,新课标的修订让阅读迎来了新的曙光。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包括四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与整合,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这与“诗,可以兴”的社会作用是一脉相承的;而思维发展与提升指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等品质提升是与“诗,可以观”相承;审美鉴赏与创造与“诗,可以群”相承,强调的是一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文化传承与理解则与“诗,可以怨”相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反思。由此可见,读书对于人类自身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力量是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

新课程标准也在逐渐重视读书和阅读。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改革,语文课程也在不断发展,尤其语文新课标的不断修订仔细研读后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尤其侧重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通过新旧课标阅读目标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语文阅读教学提倡和追求的。在2017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而居于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的,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宽阅读视野,建构阅读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此外,在2022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可看出阅读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凝练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鉴赏四个方面。并且强调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它的言外之意是语文核心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也不是语文知识的堆砌,简单、重复的语言能力的训练,而是学生自己在真实的活动中积累并建构的。这里真实的活动包括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加以生活经验和体会,从而获得自己的阅读经验。再者,新课程标准更加简洁明了的提倡整本书阅读。翻看以前的2011版旧课标,可以看出在阅读上仅在前三个学段提出了课外阅读总量要求,在第四学段阅读总量后提出了“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而在2022版新课程标准中,对每一个学段都单列出一条,提出整本书阅读的目标,最后还有对课外阅读量的要求,除此之外,新课程标准除了对阅读量的规定,还具体到了阅读方法、阅读策略、阅读品味等方面的要求。

掌握阅读方法,才能使阅读效果事半功倍。作为学生和未来教学岗位的一线教师,我们该如何阅读呢?朱子读书有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记体察,着紧用力和居敬持志。这六条方法反映了读书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对我们现在的读书仍具有借鉴价值。此刻,作为研究生的我们,读书与治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读书可以扩充知识,提升思维,为治学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而治学又可反作用于读书,它可以使我们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学以致用。几年后,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自身要高效阅读,同时也要做好阅读教学工作,使学生热爱阅读,从而汲取滋润一生的精神养料。首先,对待读书,须有质疑、探究的精神。如《子路、曾皙、公西华侍坐》出自《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因此我们一般会给文章贴上儒家思想的标签,实际上阅读后我们也有一种发现和体会,它不仅仅是儒家思想,也包含了道家“小国寡民”的思想内涵,背后隐藏的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随着孔子年纪渐长,身世经历增加,在经历一些挫折之后,他的思想也在由儒向道的转化,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提出质疑,而不是拿儒家思想的标签去限制阅读思维。其次,读书理解要有深度。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为何对自己的乳娘有如此深厚情感,要联系诗歌的背景,挖掘文字背后的内容。艾青因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被捕,被判入狱六年,他在监狱看见了雪就想到了大堰河“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想起她对他的关爱。因此读书时要多思考,多去关注语言背后的东西。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不仅可以提升阅读效率,而且会让我们真正走进书本中去,以书为友,在书海中找寻到一片心灵的净土。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已然来临,愿自己不忘初心,始终保持一份热爱,一份追求,做一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寻找阳光!

拓展读研生活的“长宽高”

2022级学科语文  栗甜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在此金秋时节,万分欢喜能来到澳门新葡平台网址8883读书,迎来我为期两年的研究生生活。但是由于疫情原因,2022级研究生入学教育从线下到了线上,在这四天里听了12位老师深入浅出、内容丰富的讲座,从研究生的治学读书、心态转变、读研任务到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我受益匪浅,也感慨颇深。下面我将从“长宽高”三个方面来详述我的研究生学习和生活设想,以及入学教育的心得体会。

总体上来说,所谓研究生生活的“长”,就是要让身体有力量,要持续性学习,做好长期和短期计划,提升自身行动力,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所谓“宽”,就是要学会与他人共存共生共享,即要与自己的导师、文传院的各位老师、师兄师姐以及身边的同学沟通交流;所谓“高”,就是就要在精神上和思想上达到一定的高度,热爱教育,热爱语文,更要热爱自己。

第一部分关于研究生生活的“长”。这里我想从入学教育中老师们提到最多的两个方面来谈,即研究生的读书和任务。

关于读书,在现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碎片化阅读已经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然也包括我。在本科时候的读书,就是课上老师要求读什么就读什么,真正能坚持读完以及读出点东西的情况太少了,李剑清教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和兰拉成院长《研究生的读书与治学》的讲座让我耳目一新,亦让我觉察到自己的读书方法有所欠缺。开学前我正在阅读的专业相关书籍是《走进语文教学之门》和《名作细读》,一本是王尚文老师的理论性著作,一本是孙绍振老师关于文本解读类的书籍。在这之前我的读书笔记一直是以摘抄为主,自己的思考较少,再加上课程理论的书籍有些晦涩难懂,看着看着总会走神,然而另一本《名作细读》真的特别喜欢,打开了我文本解读的大门,书中反复告诉老师要关注文本矛盾,要引导学生分析矛盾,其中的精彩分析令我久久回味。对应这两本书,我思考到不同类型的书应该是要做出不同的读书笔记,李剑清教授提到“读书必要作读书报告”,以及内容应该包含:提炼概括这本书的内容?思考这本书想的是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自己产生什么思考?这样的读书报告方法可以应用在任何类型的书上。不过文本解读类的读书笔记,我认为更应当重视细节的记录,因为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固定的内核,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奇妙而细心的切入点,让人觉得这个选点真好,可是我怎么没有想到呢?从兰拉成院长的读书方法中,我吸取了一些方法来应用在文本解读类的书籍。首先要不要进行搜索,自己先感受,精读文本,熟读精思;接着看作者是怎样剖析文本的,孙老师的见解都非常的独特和发人深省,遇到精彩的一定要在笔记上记录下来;另外在看不懂的地方要下工夫,真正的理解之后疑惑会更多,看看作者是怎样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最后,我想说阅读《文本解读》让我看到了语文的无限可能,也为今后属于自己的特色教学提供一些路径。

另外在王红生博士的讲座中我思考到,还可以建立“读书问题档案”,将阅读中的各种问题积攒起来,加以整理,“建档”并“归档”。对“问题档案”里的问题,能解决的及时解决,阅读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搞投机主义,要有充分的计划和准备。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和动机,没有问题也谈不上去研究,这些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很有可能成为研究的选题,或者成为论文的选题。还必须要注意的是读书要专静纯一,全神贯注,关闭手机,在这一段时间不要被外物打扰,静下心就能读进去,发现书中自有一番天地。

关于读研任务,在李剑清教授和王红生博士的讲座结束后,认识到自己之前计划的宽泛,我将自己的读研计划做出了一些细化和调整。从整体上讲,完成两年所有相关的课程学习,修完要求的学分;泛观博取和精读专业经典相结合;精进自己的科研能力,坚持阅读文献,关注语文教育教学热点问题;有机会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在分时期还有一些补充,在研一上学期最先要适应研究学习节奏,重视精进科研能力,注重辅助性的科研技能训练,提升文献检索能力和文献整理能力,思考小论文的选题方向和整理相关的文献,有能力的话开始着手写;在研一下学期就要努力撰写小论文并且尝试投稿发表,一定要保证自己的论文质量,坚持学术诚信。在研二上学期,实习期间做好自己的实习工作,多跟带教老师学习和沟通,积累实践经验,如果研一小论文没能发表成功,在这一时期一定要加把劲,另外至关重要的是毕业论文的开题撰写;在研二下学期最关键的是要完成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积极准备就业。

在这两年的读研生活中,我希望自己能坚持的长期计划是,每天都要背一定量的英语单词,每天都练习硬笔字和粉笔字,每天都坚持运动哪怕只是十分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一个好的身体,研究生生活的“长”才能有所保证。

第二部分关于研究生生活的“宽”。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在社会之中,永远不可能单独存在,人与人之间是有联系的,从横向宽度上我希望自己能利用好身边的一切资源,多和老师沟通,多向同学学习。

郝晓辉老师在讲座中对研究生生活提出的几点建议就有多主动与导师沟通,多向师兄师姐学习。在之前的师生见面双选会上,我见到了班级的每一位同学,他们都非常的优秀,与优秀的人共同学习,我相信自己会学到他们身上的很多优点。我希望自己在与导师的相处上能做到主动积极,及早准备准备,提前预约好时间,定期向导师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比如最近的上课情况?文献看得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遇到了哪些卡点需要询问导师?及时汇报才能帮助自己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率,并且要时刻尊重老师,常怀感恩之心。

第三部分关于研究生生活的“高”。在思想上要适应研究生生活,放平心态相信自己。

入学教育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专业,了解学校院系,坚定读研信念。想起孙绍振老师《文本细读》的封面上有一句话:“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我希望自己能以此为期望,从“一望而知”到“一望不知”,热爱教育,热爱语文,怀着满腔热忱去学习知识,去充实自己,去提升能力。

另外,除了坚定理想信念,还需要放平自己的心态,保持自己的学习节奏,珍惜上课的机会,积极参加校园活动放松心情,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学会自我激励。

教育不仅要育人,还要学会育己。最后,感谢学校和院系组织的入学教育,让我的读研生活有了崭新的开始,不管是读研生活的“长”,还是“宽”和“高”,都是每个人特有的,我应该做的就是,在能力范围内,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拓展读研生活的“长宽高”,不断地自我超越。

           感恩相遇 奔赴下一场山海

2022级学科教学(语文) 陈晓艳

秋日来信,是大学四年的结束,也是研究生两年的开始。

20229月15号上午,在澳门新葡平台网址8883顺利地开启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涯,依稀记得去年的现在,每天在图书馆的埋头苦读,在成绩出来前的紧张与煎熬,等待录取结果的忐忑不安,突然对时光匆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开学的第一个星期里,学校安排了各种讲座,为了就是使我们能够迅速适应研究生这样一个新的身份,以便更好迎接新的生活。而我自己,通过这几天的入学教育,对学科教学(语文)的学习方法有了颇多感触。

多适应与多主动。适者生存,掌握主动先机。这几天讲座中,各位老师们口中最能提到的就是适应与主动。在我看来,适应性与自主性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初入校园,努力做一个“弹性人”,环境已经客观存在了,需要的是改变我们自身,做好迎接各种问题的准备。我们在适应新环境的基础上要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即从“大学生”到“研究生”角色的转变,从以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到如今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研究生的学习生涯本身涵盖多方面的知识,伴随着研究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是教育的对象,主动寻找促进自身发展的机会,不断寻求自身潜能的最大发展因此自主性的特点被无限地扩大。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将成为学习过程中认知主体和知识的真正探索者,根据自己的既定目标,一步步带着任务从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生搬套用机械记忆的学有意义理解性学习,从遵循一定的程序的学到自定步调的学,这都有利于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  

多谦虚与多交流。不谦虚,你很难进步;不交流,你就很难飞得更高。谦虚与交流同样是相辅相成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的围墙习,则是要跳出围墙,改进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在开放包容的时代里,在思想迸发的校园里,在火花碰撞的课堂里,有一个谦卑的心态,向他人请教才能学到知识。虽然我们是高知分子,但是不能因为这样一个定位而迷失自我,当你足够谦虚的时候,身边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对象,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研究生阶段,作为学生的我们要克服恐惧心理,特别是许多研究生惧怕导师,不敢与其主动交流,这就导致很多学生逐渐偏离了求学的目的。所以我们要放低姿态,脸皮厚点,主动交流,从中掌握自己还没掌握或者理解的问题。

多思考与多钻研。思考与钻研如同鸟儿的两翼,协同进行,才能翱翔于广阔的天空。什么是研究生?在我看来,离不开“研究”两个字。研究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思考与钻研,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不要把道听途说的答案当成了唯一的标准。当我们开始独立研究,撰写论文的时候,我们需要应对各种复杂的问题,你都要去解决,很多人都会迷茫纠结,有人会找导师,但是导师并不会给你解决所有问题,也不可能替你解决问题,更没有时间天天陪你解决问题。此时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独立思考也就成为了求之于内,而不是求之于外的过程了。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参考外界信息,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钻研,正如胡适所说:“管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钻研精神的实质在于我们每个人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进入一个你可能并不熟悉的领域,去攻克困难,持续突破自己。虽然我们是专业性研究生,更多的是培养实践能力,但是,时代需要的我们是一批具有强烈好奇心,不断探索的年轻教师。没有哪个人能轻易收获科研的果实,只有不断的钻研才能有收获。

多反思与多总结。多反思,可以让路走的更正确;多总结,可以让路走的更长远。思考和总结在研究生生涯中是缺一不可的,学校在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的同时,我们要学会多反思,反思将新旧知识连接起来,如果只是一味地看书,不将所看的书连接起来,即使看的再多也只是看看,走花观花,并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也不会形成自己的思考。只有多反思,才能将知识点连成线,线连成面,从而将知识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多总结,可以少走弯路,可以提高效率,可以提高修养。总有人走得很快,不懂总结,回头一看一片茫然。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害怕总结与复盘,更不要觉得他们不重要,大量重复的总结就是为了不重复思考一些相同的问题,不要去犯惯性错误,一心总结归纳理论,查漏补缺,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挖掘学习的本质,规划自己的未来。单纯被动的机械学习已然成为了过去,接受的知识结构不同,必然要求学习方法的转变。好的学习方式它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尤其疫情期间的学生缺乏学习状态,更需要我们灵活多变的安排学习计划,充分利用好学习方法,可以使我们在检索提取整理信息中完成任务,使学习者在充满自由和乐趣的知识建构中达到学习目标最终实现快乐地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适应与主动,筑牢学习根基;谦虚与交流,把牢思想之舵;思考与钻研,培养过硬本领;反思与总结,行走更远之路。借用我的导师孙新峰教授一句话总结全文:万丈高楼平地起!所有的理想都建立在坚实的地基上!

 

不负青春气,无负今日时

2022级学科教学(语文)余楠

葵花向日生,水自向前腾,人更要向前走。作别美好而短暂的大学生涯,心怀欲溢的求知感促使我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带着欢喜与懵懂的好奇,我接受了为期四天的入学教育,以致对未来两年研究生涯有了更明确更精准的理解。

攻读硕士研究生,既要攻又要读,读在于读书,攻便在治学。读书与治学,是本次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李剑清教授、王红生博士、兰拉成教授、郑新丽副教授分别在不同时间与我们开展了读书与治学的交流,读书治学不仅是研究生学习的法宝,更是每一位将从事教育工作人士的毕生追求。陈寅恪先生说过:“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读书治学,探索世间规律;读书治学,研究先人之志;读书治学,谱写未来之新。作为研究新生,如何有效地进行读书治学呢?

一、惯阅经典,青春作伴

美好的、意气风发的青春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负青春时光,不负当下年少,“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以经典书本与青春作伴,博览群书,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在李剑清教授的交流会上,他讲述了自己的读书经历,想尽办法总是要读到自己热爱的那本书,我不禁想起了古时勤学好读的宋濂常假借于藏书之家。李教授讲述他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研究生,在攻读学位的路途上,要时刻怀有对诗书的憧憬,要胸荡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坚持,有读破万卷的毅力。时代虽不相同,但读书伴青春却是一脉相承,看学者宋濂,看李教授,看匡衡凿壁借光,看正值青春的我们!

读书,读什么书?这个问题兰拉成教授给我们做出了回答:要读就读经典书籍,拒绝读末流书籍。西汉时候刘向便称书是可以医愚的良药。古往今来,诸多经典优秀的书籍文字启迪着世人智慧,增润着文人骚客的心灵。浩瀚卷帙之中,智慧的光辉穿透历史之墙,丰厚的思想穿越时空之限,将巍巍五千年的文化送至我们手中。试问,若不读书何以受此文化洗礼?若不读书何以温润胸怀?不治学何以收获真谛?

惯阅经典以洗涤思想世界,丰厚文化素养。东坡先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读书不单单使人气质高雅,还会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精神饱满,喜欢读书的人与不读书的人最明显的差别就在谈吐上。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与表现形式,拥有阅读书籍习惯的人,他们所收获是一顿思想精神的饕餮盛宴,同时也在享受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与沉思,更是在通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中。

惯阅经典予心灵温润,肥沃生命之基。知识的匮乏往往带来心灵的荒芜与闭塞,书中所包含的何止是黄金屋,它包孕着世界万物,我们常说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本可以,这就是书籍的力量。现代交通工具也能去往世界任何角落,还可以实地留下“到此一游”记号,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阅读?“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钱钟书先生如是回答。阅读这项活动沁润着心灵,去翻阅经典,突破精神现实与身体桎梏,行万里路之前先读万卷书,用眼睛欣赏的美景再与书中读到的文字融汇碰撞,就不会做出“到此一游”的自损行为。阅读还浇灌着心灵,带走了荒芜与空虚,留下一片繁花似锦,作家梁晓声说过:“读书,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地抵抗孤独的能力。”独处时候若以书为伴,用书中无限壮丽的景色倾听心灵之声,独处便成了狂欢。

惯阅经典以感悟世间,收获生命真谛。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人最可贵之处就是看透生活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私以为这就是生活的真谛,可我不敢判断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只看到书里的答案:宁磕死以流亡的屈原为国投身汨罗江;自免去职的五柳先生悠然采菊东篱;生而自由的灵魂—李白,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言荡语;平生功业在三州的苏轼惯以独特幽默解读所遇现实苦难;弃医从文,鲁迅以笔为刃刺向密不透风的“铁屋子”……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向世人揭露生命的真谛。

二、研究治学,无负今日

近年来网络有一句流行语——今天不学习,明天变垃圾。可谓是白话通俗,学习,理应被看作是个体常态,学无止境亦是此理。梁任公言道:“有昨日之积淀、传承、孕育,方有今日躬行、奋进、改造,遂有明日。” 今日者,当下也,做好今日之事,做好今日每一件事。将昨日学习内容消化,今日学习之道悟透,明日学习又更上一层楼,研究治学的态度不正是如此吗?

明确目标,研究治学。郑新丽副教授以治学考博为主要内容进行交流教育,研究生的学习一定要有目标,无论是考博的目标还是工作的目标。哲学家康德说:“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制定明确的目标,不会造成辜负年少好时光的遗憾,更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目标便有了灯塔,灯塔的光终会照亮整片黑夜。

知行合一,无负今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躬行,要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检验学习成果的练兵场。荀子曾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作为学科教育专硕的研究新生,须形成“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的三词准则,站上讲台,打磨练课,将研究学到的教育知识应用于一线课堂,不弛于空想,不鹜于虚行,“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一路一行,成为新时代研究型教师。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入学教育已为我们点燃了第一个火把,百年之前鲁迅先生曾言: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如今我们正值青年,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不负青春气,无负今日时。

 

关于我的三个身份

2022学科教学(语文)杨盼

正值金秋,夏日的热浪已逐渐排空。从迷茫困惑走出,我踏入了人生的新征程。现在到了历史性的时刻,我完成了个人革命中的第一次胜利,解决了许多曾经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为了迎来第二次的个人改革,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动摇的决心,我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收获了以下经验。

作为国家公民,郭老师、郝老师和孙老师教导我们要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热爱国家的学生。同时身为一名研究生,不做危害国家安全的事,要始终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积极配合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等等。这些话突然让我想起了备考时的一些经历。我是二战考生,第二年由于考生人数的增加、学习内容的繁重,使我一度很焦虑。这种情绪它伴随着我,直到考试前一个月,考点又爆发了疫情,我的焦虑也到达了顶峰。大家都很担心接下来的考试还能不能开展,还能不能参加。几年的努力,我们不甘心。最后两周,传出了很多谣言。我甚至在最后,想过要放弃。毕竟疫情大于一切,再加上人心惶惶,好几周都找不到学习的感觉。我们学生也能理解国家安排考试的一系列风险。倒数第二天了,还是没有任何消息。在我们都不抱有希望时,突然有同学说他接到电话了,安排了新的考点,接着大家都陆陆续续接到了电话。我的电话是凌晨打来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换考点了,让我放心。这个时候已经离考试再剩下一天多了。直到我真正坐在新考点的座位上,我才反应过来他们付出了多少。为了完成每个莘莘学子的理想,国家和人民排除万难、紧急布置,让我们都有了一次拼搏的机会。在我们一度以为被放弃的时候,国家拉住了所有考生的手。在那一刻,我想不管能不能考上,都真心的感谢国家的支持,很感谢在背后每个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他们让我看到了凝聚的力量,希望的火光。考后,因为疫情没有了回家的客车,是交警叔叔送我们回家。不到两个小时的路程,这背后是为人民服务的善心。记得考试的那两天下了很大的雪,我却一点也不冷。现在,国家为我们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并为每个同学落实了一系列的奖助政策。我看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的美好国家里面住着一群善良的人民,为此我决定奉献自己的力量,好好爱我的国家,好好保护我的国家。

作为一名学科语文专业的学生,我其实不算一个合格的中文专业学子。本科文学知识储备并不扎实,阅读的经典书籍并不多。这次开学,老师们都很体贴入微的讲了很多,有关读书的、有关生活的、有关论文的、有关就业的等等。其中这两个解答最让我印象深刻。关于读什么书,兰老师教导我们一定要读经典,“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遇到问题时,不要急着去手机上搜索答案,而是要从“源头”中找到答案。这个“源头”便是经典。只要理会了这个道理,一切便迎刃而解。关于如何读书,兰老师带我们领会古人读书的智慧。“群书先后缓急之序,每书诵读考索之序”,教会我切勿操之过急,循序渐进才是正解之道。“须先熟读,继之以精思”,以前读书只关注时间、个数,或是只细细看过,久不得脱离,做不到熟读精思两者的相互协调。“虚怀若谷,反复咀嚼”,孙绍振教授曾在《名作细读》中这样说过,讲课最忌讳先入为主,文本解读更是如此。若是观圣贤立言本意,心下先有个意思,将其言语来凑合,穿凿附会,怎知圣贤本意。不知为不知,倘若把不知作为知,则是天下第一愚蠢。“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将自己深入那道理中去,与此为一。兰老师教导我们读书切勿纸上谈兵,要与自身的人生体验结合起来。读书是如此的,教学亦是如此。突然想起前段时间,看了名师王崧舟的公开课。他讲课自成一派,主张沉浸式教学、反复式教学层层递进,形成了感性的课堂。学生在他的带领下,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作者的世界,并与自身相联系。这样沉浸式的体验便可称得上教学的切记体察了。除此之外,还有着紧用力,抓紧时间不能松垮。还有“心不可放入无何有之乡”,要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不仅教会我如何去读书,也告诉了我教学、为人、生活上的各种道理。这是否可称之为“六经注我”,阅读者用书里的智慧来诠释自己的生命,修正本体。

作为一名准语文老师,大家在群里互相祝福教师节快乐时,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身份的转化,以及马上可以成为一名教师的欣喜与骄傲。曾经到现在,我都是以学生的视角去学习、去生活、去看待一些事物,而未来的我将成为一名教师。所以我尝试着用老师的口吻讲课,用老师的目光待物,用老师的思维学习,一路跌跌撞撞,才发现我这个“半吊子教师”是有多么得不靠谱、不严谨。叶澜教育家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只懂得模仿照搬他人的课堂,而不懂得思考如何设计自己的课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六观说,其中的“观通变”给我很深的启发。这些文本解读的方法,能够帮助我更好的分析文本、设计课堂。观通变,运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进行分析。有了差异,就有了矛盾,就进入到了分析的层次。所以如何把矛盾揭示出来是我们教师教学前的任务。只有在矛盾中,才能明白作者创作本意。我们可以用还原法进行比较,比如在《名作细读》这本书中提出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乐园”,通过还原,发现它的能指与所指有了矛盾。文中出现的那个荒废的院子,杂草众生,根本不能称之为乐园。而在鲁迅心中那便是乐园,这便揭示出了作者的叙事视角并不是当今的自己,而是几十年前那个还是儿童的“我”。正因为是小时候的我,才如此富有童趣。那在教学中便可以此为切入点,设计问题、深入情境。这些知识,都让我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我须成为一名上进的学生。作为学生,借助所有文学的知识去作文本鉴赏;作为教师,借助教育知识去教学授课,而将两者结合,便是具备了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为期四天的入学教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老师们都为我们做了详细又温柔的教导,也使我在这三个身份中得以协调得以运转。线上教学,虽少了近距离的接触,但心与心却没有因此远离。我很荣幸能够与大家相聚于此,很高兴能够成为澳门新葡平台网址8883的一员。在此感谢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也感谢学院的用心良苦。愿我们不负韶华,不负青春。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

2022级学科教学(语文) 张可心

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能够被澳门新葡平台网址8883录取为学科语文专业的研究生,我感到无比的欣喜,无比的幸运。丹桂香满园,秋日胜春潮,在这个寓意着收获的季节,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新学年。为了使我们尽快适应和融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科研生活,科学规划自身学业和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学校和学院的老师们对我们进行了新生入学教育,由于疫情原因,此次的入学教育采取了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式进行。老师们都做了十分认真的准备,尽管无法到校,我也深深切切地感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老师们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望。那么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感悟:

一、勤学勤思,端正态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对于研究生阶段的我们来说,学习和思考尤为重要。在入学教育的讲座中,兰拉成院长在“研究生的读书与治学”座谈会中深入浅出地分享了他治学方面的见解和治学方法;文明珠老师的“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技能”主题讲座也指出了教师要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运用到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去;而郑新丽老师更是勤学钻研,勇攀学术高峰,成功地考取了博士学位,她用自身的经历激励我们一定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听完几场讲座,我惊叹于老师们的学术远见,也深知自己的不足。尽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但对知识的学习还在皮毛的浅浅层面,对知识的深度挖掘远远不够,教学技能也有待提高。因此,我要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保持虚心求教的态度,树立学术意识,养成阅读文献的习惯,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作为学科语文专业的研究生,我更要实时了解国家的教育动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完成学院布置的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要多多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针对自己的不足查缺补漏。这样,才能在两年的研究生的生涯中有所收获,取得进步。

二、常读常悟,夯实基础

千书万卷,字字正心;方寸之间,可闻墨香;凡有所读,皆成人生。在此次的座谈上,无论哪个老师都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李剑清教授十分真挚地向我们分享了他的读书经历,在那个物质生活艰苦、各类资源匮乏的年代,他积极求学读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坚持。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学至大学,他不忘初心,始终坚持读书,他的经历让我想到了《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宋濂先生,古之宋濂,今之学者,都用实际行动激励了我们一定要读书。如今,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物质资源日益丰厚,对于新时期的我们来说,更要珍惜国家和学校提供的良好的读书环境和学习资源,以及雄厚的师资力量,感谢他们为我们的求学之路保驾护航。

在读书的方法上,兰院长借朱熹先生的《观书有感》引出了一个十分通透的道理,即读书可以给人的生命注入活水和源泉,我们应不断汲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新知识。他还深入解读了“朱子读书法”六条,分别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和居敬持志。“维保守也,故永旧;维进取也,故日新”,李教授和郑老师都提到了读书不但要“广博”,还要“专精”,可以说,博是弓,专是箭,只博不专,弓便无用;只专不博,箭飞不远;既博又专,弓响箭飞,才能准确中的。浏览是重要的,但是光浏览不行,是不会有成就的,对我们研究生来说,读书更要做到“专精”,应该在浏览的基础上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才会在学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多行多为,实现价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孙新峰老师的以“走向新时代的文传院”为主题的讲座让我深有感触,他借助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向我们介绍了我校和文传院的历史沿革和办学成就,他那温暖又充斥着力量的话语仿佛拉近了我们与学院的距离,让我们倍感亲切。我们文传院,在峥嵘岁月里,几经艰辛的同时也收获了累累硕果,这背后蕴含着一代代老师和一代代师长师姐们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老师们敢为人先,做出了一个又一个国家项目;师长师姐们奋勇向前,无论在科研上还是在比赛中,荣获了一个又一个国家荣誉。可以说,他们于无路中踏出新路,于荆棘中开辟坦途。这激励我要虚心向榜样们学习,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锻造自己。正如“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有在行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对于我们学科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要将课堂上所学的语文教育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训练中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比如,一定要练好“三笔一话”,多动笔写文章去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还要积极参加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比赛等等,要在实践中促进自身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最后,我想说,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而应该去做天空之鹰,要有博大的心胸和广阔的视野,“不因一叶而障目,而不识神秀岱宗;不为一朝风月,而不解万里长空”。同时作为研究生的我们,更要有着“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以及“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蹿厉奋发,笃行不怠,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在研究生的生涯中续写新的璀璨华章!

 

 

入学教育心得体会

2022级学科教学(语文)张译心

花自向阳开,人自向前走。因受疫情影响无法返校,我还迟迟未切身体验研究生生活,直到线上报道和双选会结束后,我的心理上才真正对研究生这一身份有了归属和认同感。于是我便想挥手告别懵懂,心怀欲溢的好奇与热切的期盼,我接受了学院为期四天的入学教育,从而挥散了我的很多迷茫和不安,使我的研究生生涯规划更加明晰。

与我以往经历的入学教育不同,老师并没有三令五申的强调纪律,并不是枯燥的列罗许多禁止我们做的事情,除了欢迎和警示的声音之外,我听到的更多是文学和教育的情怀。第一天,我在老师的经验分享中,学习到很多必要的理论知识。我知道了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是要以“研究”为重,也就是要注重创新,时刻具备问题意识,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掌握研究态势、努力向前沿研究靠拢,紧跟时代的步伐和要求,而最基础和重要的一点就是勤奋刻苦、勤学勤问。

在这些经验与要求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最后这基础的一条——勤奋刻苦、勤学勤问,这是我们无需查阅各种资料仅靠自己就能做到的最简单的一条,也是我们最难以坚持下来使之成为习惯的最困难的一条。曾经我始终坚信天道酬勤、笨鸟先飞,在考研时期,这两句话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激励着我努力学习,但是在真正成为一名研究生后,我却愈发感到焦虑和不安。因为我是以自考本考生的身份上岸,在成为研究生以前,第一学历是专科,身份跨度比好多同学要大,所以我总是害怕别人问起我的经历,特别是和本科就表现十分优异,有丰富履历的同学共处;也总是不敢过多展示自己,认为自己的专业基础不扎实,经验经历很不专业,会被别人嘲笑。诚然,科研能力与问题意识都需要我日后不断地增进培养,可勤奋刻苦、勤学勤问是我在考研期间拥有过的能力,只不过在上岸后的短暂松懈时将这项能力摒弃了,而学习新的知识能带给我满足和愉悦、使我自信,这也是我上岸后远没有考研时慢慢信心的最大原因。在明白这点后,我似乎豁然开朗,心态也发生了变化。“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我重新积极起来,想继续保持这份能力,仍然相信天道酬勤,渐渐把高考的失利当作一次历练,不再惧怕有人提问起我的经历,而是感谢大学期间坚持考十几门课程取得本科学位的自己,也深深的为能拥有优秀的同学感到荣幸。在日后的研究生生涯中,我会继续勇攀高峰,即使与同学们有差距,我希望自己也不要过于气馁,笨鸟先飞,早些把基础牢牢巩固扎实,更加努力的弥补和同学们在大学期间产生的距离,早日和其他同学来到同一水平线上。

提到大学,我最大的遗憾其实是不能像真正的汉语言本科生们那样获得到学校实习支教的机会。在前不久的双选会上,我听到好多同学的本科实习经历,酸甜苦辣都有,各种实践丰富多彩,令我无比的羡慕和向往。在听到文校长的讲座后,我对做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师的向往更甚。

我牢牢的记住了文校长所传授的主要知识——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也就是管理秩序,建立标准课堂;集中精力,保证有效课堂;激发兴趣,开创欢乐课堂;调动学生,营造韵味课堂。但更加吸引我的是文校长讲的各种事例,我从文校长口中认识到了一位刚毕业的新手历史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不够充足,但其自身的文学素养极高,所以这位老师的课堂不仅受学生们的喜爱和欢迎,也受到了许多老教师的一致好评,我把这位老师视为我的榜样,计划着进行更多阅读,以扩展我的视野,提高文学素养;我还听说到学校里有位非常平易近人的年轻老师,经常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深受学生们喜欢,可是他的课堂纪律却不尽人意,在学生面前没有足够的威严,这位老师就像我的镜子,我类比了自己,好奇以后成为老师的我会不会也像这样,因为和学生们关系太要好而不好管理课堂,这让我十分警醒;我也记得文校长所分享的许多灵活使用课堂机智的老师们,他们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临场发挥,定不是偶然,是从自身的渊博学识和丰富经验中提取而来,这令我无比羡慕,这将成为我的长期目标,我也梦想成为一名能够灵活使用教育机智来调控课堂,受学生们爱戴的好老师。令我感到无比新鲜的还不止校长口中的这些趣闻事例,在讲座的进行中,忽然传来一阵叮铃铃的上课铃声,没过多久便是一阵阵青春洋溢的远远的喧哗声,这些声音都让我感到怀念又温暖,文校长笑了笑说道,“这是孩子们在上体育课,有一些吵闹,大家见谅。”那一刻,我从他和蔼的脸上看到的教育者对学生的关爱,也似乎感受到了教师那无与伦比的职业幸福感,那瞬间,我对站上讲台的渴望更加热切了。所以,当了解到我们可能会在研二学期去文校长所在的学校进行实习后,我便充满期待,于是想要更多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争取在实习时变成我心目中的优秀语文教师,谨遵文校长教诲,竭力创建出一节节张弛有致、扎实有效、意趣盎然的语文课堂。

读研,是我用无数黑夜换来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所以我对此感到格外的珍重,不想留下任何遗憾。这或许也是我最后一次作为新生开学,所以我对即将到来的生活更为期待和向往,对这最后一次入学教育也无比认真。在这次入学教育的最后,孙副院长为我们展示了文传学院的风采,看着那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我们了解到了文传学院的历史,认识了文传学院的优秀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历届前辈,也感受到文传学院深厚的文学底蕴和身为文科第一大院的强大拼搏精神。为此,我感到无比敬佩,也为他们而骄傲。

我曾在网络上刷到过一片小短文,博主说,读中文系是她二十多年以来做过的唯一正确的决定,因为她能够固执地用语言和文学抵抗人生的虚无。想起这几天为我们做讲座的老师们,具体的样貌似乎不够清晰,我只记得,在谈起他们的人生和文学时,他们饱经风霜的脸上,却有着温柔、坚定而舒坦的笑容。我为同样身为一名中文人而感到无比骄傲、自豪。

课后感想

2022级学科教学(语文)赵含阳

自宝鸡市有疫情以来,我们22级学生开学便一拖再拖,不知老师们是作何感受,但作为学生的我是一直饱受煎熬的。终于,几日前学校通知我们正式开始线上入学教育,我们的研究生生涯便缓缓拉开了序幕。

几天的线上直播讲座内容繁多、海纳总总,也是解答了我读研前的诸多问题,学习上、生活上,不一而足。但在这样的场合中,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蔡元培先生的那一篇《就任演说》,学生入学,第一件要想明白的应是“为何而读书”,既“抱定宗旨”。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的问题,这个宗旨,亦或者说目的,不应该是宽泛的一个概念,也不应该是假大空的道理,而应该是意有所指的一把尖刀,可以直指问题解决的关键,所以探讨宗旨之前,我们先应该找到一个待解决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自国家教育部要求初升高学生入学高中或者中专的比例应是1:1后,学生升学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广受民众关注。初升高是学生在社会流动中的第一次分流,是对他们将来从事职业的一次划分。虽说职业应该不分高低贵贱,但收入待遇和工作环境还是差异较大,职业歧视和学历歧视由此产生。作为教育者或是家长,自然是期望学生能升入高中,能有一个更好的前途,从事较为体面的工作,但升学比例的限制,意味着总有一部分学生要从事社会基层工作,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让自己所在班级或学校提高至一个夸张的数字,但不能忽视无法入学高中的学生,不能忽视职业歧视或学历歧视的存在。

我所认为的教育应是公平的,应使参与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是除开所学专业与内容外平等的,不应该与同龄人由于职业与学历的不同歧视或被歧视。当然,这不仅仅是教育一方面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复杂、多方面的问题,我们姑且但从教育一方面来讨论,尽可能的努力,探究教育能在消除学历、职业歧视上做些什么。诚然,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所谓工作体不体面的问题不在教育范畴,是一个棘手的显性创伤,但歧视的源头不只仅限于此。对于初中学成绩不理想,可能无缘高中学生群体,是存在一定共性的,相比所谓的“乖学生”,他们更早成熟,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学习之外的事情上,导致错过了第二发展期,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去汲取知识文化,沾染了不良恶习,吸烟、早恋、打架等等,这样的行为模式的差异是导致学生分离歧视的第一环。那么我们要谈论的应该是如何在学生个人发展大的关键时期,将注意力抓回来,提升个人素质。

我们将视角拉回成年人,两个人在进行交流时,能保持沟通的关键是两人的审美趣味与道德观念相似,譬如我喜欢看短视频小段子,你喜欢读黑格尔,那我们一定聊不到一块儿,我出口成脏,你温文尔雅,那你应该也不大会想和我聊。道德观念是两人沟通的底线,审美趣味则是催化剂。假使这两人审美趣味和道德观念相似但又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他们会成为朋友吗?我认为大抵会。回到教育,这不正反映至我们的德育与美育吗?大多数人的审美趣味和道德观念并不完全源自课堂教学,而是在课外汲取了大量养分,这恰恰是不爱读书的孩子所匮乏的,在当下短、频、快泛娱乐化趋势的冲击下,很多人丧失了深度阅读的能力,让这一部分孩子在课外提升自我显得有些痴人说梦,那我们加重德育与美育在课堂教学的比重,是否就能提高学生在课外吸收优质养分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与道德水平,进而消除一部分的职业与学历歧视呢?

回归至语文教学,由于文科的天然优势,语文学科是适合在基础知识教学之余对学生进行德育以及美育的,我们的教学原则更是规定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我国的教育目的规定我国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个性的各级各类社会主义建设者,语文新课标也表明语文教育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问题的关键便是以何种方法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美育教育,以及如何科学的分配正常教学与德美育教学在语文课堂的比重。阅读教学是最饱含德美养分的土壤,良篇美文所具备的价值以及对学生的冲击是巨大且不言而喻的。除开教科书中的课文,我们应该加重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酌情增设相关校本课程,多开展读书交流等活动。对于课外阅读的选材,一定不要统一化,不要加多限制,以学生兴趣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深入阅读的能力。

育人从来不是学校一家说了算,社会以及家庭对学生同样具有教育功能,在这个短、频、快的泛娱时代,妄图单靠兴趣去与短视频、电子游戏竞争,不免有些异想天开。我们要与家长保持沟通,避免低年级学生过多接触手机等电子设备。当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也不能将它视作豺狼虎豹,正确对待、正确处理,应有所引导的逐渐放开对此方面的管控。

我曾有幸在某县城一所初中学习成绩最差的班级听过一段时间的课。这个班级的娃娃符合一切我们对“差生”的刻板印象:抽烟、打架、早恋、逃课,无所不做无所不为,他们的代课老师曾对我说:“我年轻时也总一腔热血,想带好一班学生,把他们送进更好的殿堂,但突然有一天,我想,社会上总要有人去做帮厨、学徒,总有人要送外卖、跑腿,这是极平常的事,如果所有人都去坐办公室了,谁来做这些工作呢?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做的是带好自己的课,做好本职工作,除非学生找我说他要如何,否则我不会再主动了。”这群劣迹斑斑的孩子,在整个校园里是那么不合群,那么不遭人待见,直到我听了那一节课,那是一节习题课,当时老师让班上同学就“就算……也不……”造句,由于我在后边听课,老师又介绍我是考上研的研究生,在学生眼中赫然是“高学历人才”,加上也是年轻人的远古,班级内气氛不错,同学们踊跃发言,一名素来喜爱调皮捣蛋的学生起立:“我就算饿死,从这里跳下去,也决不吃你们一口饭!”这是一个网络热梗,当下便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那个男孩更是眉飞色舞,好不得意,老师应该是不懂这个梗的,但她无心插柳的教学机智带来了我心目中无比精彩的教学案例,她清了清嗓子,问道:“你是说‘我就算饿死,也决不吃美国救济粮’,对吗?很好,这是朱自清先生所说。”顿时班上鸦雀无声,男孩儿更是瞠目结舌,再无一人面露喜色,同样包含坐在后边的我,这是语言的力量,是教育的力量,更是美德的力量,是永远能在中国人民心底炸响的力量!这一群无法无天的学生被这一句话震住,在我心底也响起惊雷——他们有那么无可救药吗?他们依旧尊重知识、尊重美德,他们也同样是渴望良善美好的人,他们不应该被抱有偏见!

我才疏学浅,胸无点墨,更无雄才大略,不敢指点江山,只是郁结于此,不得不出,借此机会,发一发牢骚。想法还很稚嫩,没有充足的理论或数据作为支撑,惹人哂矣。但学海无涯,当努力读书,丰长见识,填补空缺,希望有朝一日成为能解决问题的人,为一些想法付诸行动。

 

 


上一条:“扣好研究生学习阶段第一粒扣子”主题征文选登(2022级广播电视硕士 )

下一条:“扣好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第一粒扣子”入学教育主题征文作品选登(2022级学术硕士)

关闭

Baidu
sogou